博納︰
我曾經有過面對死亡的感覺,然而,當時我不但沒有恐懼,反而有著一種安祥寧靜美好的感覺。跟她的感覺不一樣呢!
蒂娜︰
她也形容她的意識是和平寧靜的,沒有任何對死亡的恐懼;然而她的身體仍承受著一種無法形容的痛苦;我也有過死亡的美好感覺,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的時候未到,我們只是在心靈意與識的層面上經驗它,我們的身體並未真正經歷死亡。所以沒有身體上的痛苦,而且每個人的死亡經驗與過程必然是不同的。我相信壽終正寢的人,身體上的痛苦必然是極小的。因為他們的心靈與身體都已做好準備了。
博納︰
能活到自然衰竭,無疾而終的人,畢竟是少數。對一般人而言,屆時身體有可能得承受一種無法形容的痛苦,因此佛家才會說,當一個即將死亡的人,四大(身體地、水、火、風的能量)在分解時,不要碰觸他們的身體,以免增加他們的疼痛,產生憤怒之心而墜入較低層面。依這樣的說法,當我們面對親人臨終的時刻,就要抑制哀傷與不捨,不要隨意動他們的身體,不要哭喊,應安靜地祈請他們所信仰的較高存在,接引他們前往光明的世界。只是中國人的習俗認為子孫無動於衷是不孝的行為,使得許多人覺得必須哭喊才對。
蒂娜︰
每個人依自己的認知去做。至於亡者,親屬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與處理,也只能說是自己的因緣了。然而,這一段內容讓我理解到,當我們瀕臨死亡時,即使我們的心靈意識是平和的,仍有可能承受一些肉體上的痛苦,但是,只要能保持覺知,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物質與情緒,我們便能融入在永恆的光中。
博納︰
問題在於如果平時不訓練自己保持覺知,到了那時刻,便會因未知的恐懼,而更執著於物質世間的一切。
蒂娜︰
所以光的運作不僅讓我們在地球的生命更清新,更美好,這種練習,也使我們在肉體生命結束時,能即時邁向光的世界,即早從痛苦與迷茫中解脫出來。
博納︰
在「光的課程」的天使級次中,有幾課便是帶領我們去幫助在乙太中迷失的靈魂回到光中。因此,我們只要依「光的課程」的梯階,一階階地往上走便是了。
蒂娜︰
據我所知,在我們肉體生命結束時,我們的神識將前往與我們心靈意識層面相應的地方。因此,關鍵不在於信仰什麼樣的宗教,學習什麼樣的課程,或修什麼樣的法,而在於當我們生命結束時,我們的意識在什麼樣的層面上。因此,我覺得與其把焦點放在爭論什麼樣的宗教信仰,習修什麼樣的技巧或功法才是正確的問題上,不如把焦點放在如何提升與轉化自己的意識上。當然在「光的課程」這一途徑上,如果我們持續地反覆練習,讓心靈意識永遠保持在光的意識層面上,當我們要離開時,我們的靈魂自然會融入在永恆的光中。
博納︰
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人往生後,在中陰階段,如果能觀想白光、金光,靈魂就可以順利穿越。
蒂娜︰
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程式設計 programming。無論你屬於那一門派,依法修行,自然能進入它的程式。有些時候,不同途徑之間,會有與相通之處。「光的課程」的程式設計,是上師們為這一途徑所設置的,很多是這一課程本身獨特的程式。佛陀在世時,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我相信天使聖團的上師們,必然有其他不同程式設計的課程,只是在這時代,不再由某一個特定的「大師」來帶領群眾,而經由不同的管道,傳達給不同根器與因緣的群體。然而,無論我們選擇什麼程式,如果平時不練習,在靈魂離開肉體之後,往往極易陷入迷惘與驚恐中,很容易被業力吸引到其他地方去。
博納︰
現在我理解到,透過「光的課程」這一途徑反覆練習,將使我們不僅得以完善在地球上的功課,也使我們在往生時能坦然面對生命的轉化,並前往光的較高意識層面。能走在這樣的途徑上,覺得自己好幸運。
博納:
如果說她在古埃及時代就已入門,那麼應該是生生世世褔慧雙全才是,為何還得經歷那樣悲慘的人生呢?
蒂娜:
靈魂不會去評定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悲慘,那是世俗的價值觀。靈魂只知道在整個回歸的旅程中,如果一個靈魂意識因某種未經歷過的事物,而產生疑惑,或誤用能量,便會安排以各種經歷來學習。這一篇使我不敢輕視或批判任何看似迷惘、醉生夢死,或在社會上,身份卑微的人。因為這些都是外在一時的現象,他們的靈魂,很可能已經有很高的進展,只因需要某種經驗,而經歷著一些艱難的生命體驗而已。
博納:
是的,我理解你當初看到這篇的感覺。難怪你一直強調要看過這段故事後,才比較明白有些人的確需要這樣悲慘的經歷去學習。而這樣的學習,當事人在意識層面上未必是理解的。這使我得以從較高的層面來看自己以及別人在生命中所經歷的艱難與困苦。以前我就知道那些人有自己的功課要做,但是無法清楚的感受那背後運作的意識。所以很難真正的生出慈悲心來看待她們,比較有點像是 you deserve it,你活該!
蒂娜:
哇,你太強勢了。我可能是因為從小就不是聰明能幹的人,常常因犯錯誤而挨罵,常常處在沮喪的困境中,所以我不曾覺得處在困境中的人是活該的。
博納:
在「光的課程中」,上師們常說道:「不要從外在的層面去看待那些與你有過衝突或者讓你感到負面能量的人,而是去看到他內在的靈魂之光。」以前看到這段,未深入理解,現在我比較能理解其中那深沉的含義了。就像書中的主角,淪為乞婦時, 誰會知道她是一個入門的靈魂呢?所以我們不能依眼前的經歷去看到一個人的內在心識。這讓我更加警惕自己, 要抱著慈悲心去看待眾生, 無需批判, 也無須為自己的幸運感到內疚, 因為這都是靈魂選擇去經歷的特定課題。除此之外,我也理解到,物質上富足的人, 也許是靈魂還沒到要體驗物質匱乏的課題。 擁有圓滿的人際關係的人,也許是靈魂還沒到體驗愛的匱乏的課題。 所以我們要謙虛地明白,沒有特定的課題,不表示自己就是修得比別人好, 或許只是因為靈魂的進展還沒到要學習這些課題的時候。
蒂娜:
恭喜你了,此後你的慈悲,將由你的心靈,你的心輪,自然地煥發出來,而不是出自教條的理性思考。這不僅將使別人更容易親近你,也將使你得以去除許多不必要的因果的學習。
博納:
許多父母像她母親那樣,總是抱怨兒女不知感恩,但他們不知道,抱怨反而拉長了與兒女之間的距離。儘管有時父母所玩的愧疚遊戲,成功地使兒女們因而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或被他們所控制,但這無形中也使兒女們所做的一切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無奈許多父母像她母親那樣,總是抱怨兒女不知感恩,但他們不知道,抱怨反而拉長了與兒女之間的距離。儘管有時父母所玩的愧疚遊戲,成功地使兒女們因而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或被他們所控制,但這無形中也使兒女們所做的一切不是出於愛,而是出於無奈。
蒂娜:
是的,如果做父母的能像她那樣,理解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更多的是因為自己愛孩子,那麼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就會更圓滿。
博納:
但是常常因為父母本身處於匱乏之中, 但又必須履行養育兒女的責任與義務, 這讓她們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來付出,而長久的犧牲便造成後來無止境的抱怨。有時候抱怨變成一種習慣,好像不抱怨就不知如何過日子。
蒂娜:
這時我們就要推薦一本書,就叫做「不抱怨的世界」,它所談的是每個人都知道,卻未能銘記在心中的簡單道理。然而,看過之後,就會深入在心靈意識中,實行起來就容易多了。
博納:
她做了什麼傷害她兒子的事呢?
蒂娜:
這要追溯到古埃及的那一生。其實她不曾故意傷害任何人,但錯誤的認知,使兩個靈魂得各自走一段很長的,完全不同的路。經歷三千年的錘煉,直到兩人都成熟為止,才得以再度相聚,完成未了的因果。
博納:
這就是恩寵法則,宇宙聖愛使一切事物歸於圓滿。這就如她對她的兒子所說的:「一切都會過去。但愛是永恆的,因此愛會引導你與他們再次相會。」希望那些因失去所愛的人而陷入在憂傷與絕望中的,能理解這點。
蒂娜:
是的,這種理解,曾帶給我許多的治癒。
博納:
她何以會吸引一個非洲的孩子來成為她的兒子的答案,似乎呼之欲出,可以先預告嗎?
蒂娜:
耐心地看下去,你便會明白整個前因後果,雖然我可以簡略地告訴你整個故事,但這樣將會剝奪你逐步瞭解整個因果關係的樂趣,也使你無法從中去領悟作者所要帶給我們的生命的智慧。